跳到主要內容

高齡社會需要的運輸系統是什麼型態?



輕軌是否應該如捷運般有完善的公路(公車)接駁系統配合?
週日早上出門時,碰到一位中風後自行出門的先生,踩著細碎的步伐,綠燈結束仍過不了一半路口,我遠遠停下,擋住後面兩三輛車,等他完全通過後再慢速通過。他堅毅不屈的態度令人佩服。
每次步行下山時,看到學生們在行政大樓前排長龍等公車,總是有些許擔心,滑手機、不走路的下一代會是什麼樣子?
「用進廢退」是我自身實驗過也奉行的生物法則,從中醫的學習中更體會到許多的現代疾病似乎也是源於不去使用、鍛鍊自己的身體所致。不論走快走慢,多走路活動,是一個人生活的基本要求。社會應該構建一個鼓勵走路,讓大家樂於走路,活力老化的環境,而非一再強調「最後一里」接送到家的運輸服務,所謂的最後一里應該就是「11路」公車了。當然,這是我對於都市發展策略的想像,也努力傳達這樣的想法,希望讓社會更健康友善。
所以,輕軌系統是否需要有公路(公車)的接駁系統?在鼓勵走路的想法下,我覺得輕軌配合完善的行人步道系統才是首選,這樣的運輸系統架構才能把人帶回都市活動。
市區平面道路上,平穩的輕軌與小客車、貨車、自行車等大家共用路權,加上完善(平整、連續、寬敞)的步道系統,這是我對於高齡社會都市運輸系統的想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致行政院賴院長的公開信

《致行政院賴院長的公開信》 賴院長清德鈞鑒: 自 2016 年 蔡總統就任, 後學 即獲林前院長聘任為政務顧問,再獲   鈞座續聘迄今已兩年有餘。期間對於交通部門各項施政莫不堅秉專業,戮力建言,並努力藉由各重要媒體管道,肩負政府與民眾的溝通任務,期能不負   鈞座所託。據 後學 所聞,交通部竟罔顧審查會的諸多質疑,逕行函陳「彰化市鐵路高架化可行性研究」報告呈報行政院,院遂交由國發會於 10 月 18 日進行審議,導致後續諸多鐵路立體化建設計畫案亦參照辦理。 後學 忝為政務顧問,認為此行政程序有欠周全,故提建言,懇請   鈞座以大智慧、大格局三思而後行。 前瞻基礎建設對我國民生基礎設施的體質變革,確有其價值,推動一年多以來,各項建設業已如火如荼展開。然而,部份建設或因制度使然,或因部份地方政府力求政績表現所致,當前確實有再審慎檢討的必要,以免政府施政美意反成為後代子孫的負擔,而其中以「鐵路立體化」建設正是最令外界質疑的項目。 鐵路立體化建設緣由起於 1979 年臺北車站鐵路地下化工程, 2002 年板橋至松山 13.6 公里的路線與車站地下化工程完成後,即成為各地方政府爭取交通部支持的公共建設政策之一。除臺北市外,現已完成台中、高雄、員林、屏東等地區之立體化工程,審議中的計畫尚有台中山海線、彰化、嘉義縣市、台南延伸等案,預計投資超過 2000 億而完成 85 公里立體化工程(尚未計辦理綜合規劃投資近千億的桃園案)。交通部亦訂定「鐵路平交道與環境改善建設及周邊土地開發計畫審查作業要點」,遴聘專業委員成立審查會,進行各項計畫之審議以求周延。綜觀 後學 審議各項計畫所發現之重大問題如下: 1.     制度設計權責不符:這些計畫地方政府僅須負擔少數的配合款即可獲得中央的重大建設補助,且後續的營運維修責任在臺鐵而非地方政府,此不啻為『廣開支票,有人買單,何樂不為?』, 後學 認為應參酌日本辦理鐵路立體化的制度,加重地方政府的責任,俾能權責相符,始可讓民眾支持各項計畫實施的合理性。 2.     財務計畫編列不合理:配合立體化建設常需伴隨車站周邊的土地開發計畫,惟這些開發計畫的必要性不足(例如:人口九萬的鄉鎮為何需要在車站蓋一座 2000 個車位的停車...

交通平權 vs. 以偏概全

關鍵字:交通平權、高鐵延伸、張善政、以偏概全 結論:社會的紛擾、爭議往往源於彼此對於一個新創名詞(如交通平權)沒有共同的認知與背後意涵的深刻思考。 • 何謂「交通平權」?        前幾年我還沒學過、聽過「交通平權」這個字眼,曾幾何時,每每在討論一些交通建設時,總是有人抬出「交通平權」的大旗吶喊。我猜想這個詞可能是仿效「性別平權」的說法,但其背後「公平」的意義到底為何?上至院長、下至一般市井小民或專業研究者,對於這個詞的解讀是否相同?是否認同其概念?如果大家在不同的認知下討論,雞同鴨講如何達成共識?        從近來與人討論的過程推知,所謂的「交通平權」或許有下列幾種不同的意涵: 1. 每個國民都有使用交通系統的權利。 2. 每個國民都有權利享有相同的交通服務。 3. 每個國民都有權利享有相同的交通服務與相同的水準。        第一種意涵:每個國民都有使用交通系統的權利。        此一說法或具有較高的共識。除了因「通用設計」尚未完全普及,而限制某些使用者的行動能力與使用便利外,政府目前所建設提供的各類公共運輸系統,並未有排他使用的限制,所以每個國民皆有使用交通系統的權利殆無疑義。        第二種意涵:每個國民都有權利享有相同的交通服務。        此一說法乍看之下似也能獲得一般民眾的認同,似乎也是現在許多政治人物訴求的重點。常見的說法如:大家都有繳稅,為什麼臺北有捷運,我們就不能有捷運?為什麼雲林都有高鐵,我們屏東不能有高鐵?...         但在政府稅收、財政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有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即使是先進國家也無法達成此目標。若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一套資源分配的選擇依據便應運而生,經濟分析、財務分析就是幫助政府選擇的方法。方法是否合理?運用的資料是否正確?這些議題都可以討論。對這些方法有質疑者,也可以提出其他方法的建議,但總不能無限上綱的以公平為由理由,以公平作為選擇的唯一依據。     ...

呼籲交通部、鐵道局懸崖勒馬, 依法辦理北宜新線可行性評估作業

  交通建設的可行性計畫除了釐清建設目標外,還牽涉各替選方案的路線、場站、營運計畫、土木工程、車輛、機電系統、生態環境、景觀、都市發展、土地開發、經濟與財務分析等各式各樣的專業議題。缺乏事先周詳的可行性分析與社會對話,將使計畫在各方政治角力下面目全非,徒耗社會資源與互信。日前各界沸沸揚揚的高鐵延伸宜蘭案選址爭議即為明證。 交通部在處理北宜新線(舊稱北宜直鐵)的議題「違反程序正義」、「建設目標不明確」、「決策資訊不透明」,以這樣的做法應對 1700 億的建設投資完全不符比例原則。專業界呼籲交通部應即令鐵道局重新依法辦理可行性評估釐清計畫目標,選定合理可行的替選方案,在透明的環境下展開社會對話,為重大交通建設樹立典範。 一、    北宜新線(舊稱北宜直鐵)核定的可行性計畫中並未包括高鐵方案,直接將高鐵方案納入綜合規劃作業,違反程序正義與現行制度。 可行性研究的重點在釐清計畫的目標與必要性,針對可達成目標的數個替選方案,初步估計其對於社會、經濟、環境、財務、工程、景觀等的衝擊,並針對部分重大議題,如經過水源保護區、車輛採購困難度等預為說明,最後藉由一些指標評斷其可行性。甚麼叫做可行?就是了解我們需要付出多少代價以達成目標,同時覺得這個代價與目標是合理且合乎比例。 高鐵與台鐵雖同屬軌道系統家族,但除此之外,兩者的服務功能、系統技術、市場定位、造價、營運成本完全不同。即使原先以台鐵為基礎的「北宜直鐵」評估可行,並不表示改為高鐵亦可行(例如:新增一千億是否值得?)。 2019 年交通部在鐵道局已經綜合規劃選定的報核的方案外,直接宣布將高鐵再納入綜合規劃,罔顧該有的程序評估,今日的紛擾實可預見。 二、    北宜新線的建設目標迄今仍含糊其辭,既說不清楚也講不明白。 北宜新線(或高鐵延伸宜蘭)究竟要解決甚麼問題?官方的說法是紓解國道 5 號壅塞問題,但實際調查現有國 5 的使用者,詢問其運具移轉的意願,即可知這個目標完全無法達成。交通部鐵道局自己的評估也只是可以移轉(減少) 5% 的交通量,這樣算是達成目標?花 1700 億元達成這種成果,合乎比例原則? 北宜新線另一常見的建設理由是「提供北花東走廊更大的運能」。改善北花車票一票難求的現象似乎是一個合理的理由。然而,別忘了,台鐵將於 2021-2024 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