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建設的可行性計畫除了釐清建設目標外,還牽涉各替選方案的路線、場站、營運計畫、土木工程、車輛、機電系統、生態環境、景觀、都市發展、土地開發、經濟與財務分析等各式各樣的專業議題。缺乏事先周詳的可行性分析與社會對話,將使計畫在各方政治角力下面目全非,徒耗社會資源與互信。日前各界沸沸揚揚的高鐵延伸宜蘭案選址爭議即為明證。
交通部在處理北宜新線(舊稱北宜直鐵)的議題「違反程序正義」、「建設目標不明確」、「決策資訊不透明」,以這樣的做法應對1700億的建設投資完全不符比例原則。專業界呼籲交通部應即令鐵道局重新依法辦理可行性評估釐清計畫目標,選定合理可行的替選方案,在透明的環境下展開社會對話,為重大交通建設樹立典範。
一、 北宜新線(舊稱北宜直鐵)核定的可行性計畫中並未包括高鐵方案,直接將高鐵方案納入綜合規劃作業,違反程序正義與現行制度。
可行性研究的重點在釐清計畫的目標與必要性,針對可達成目標的數個替選方案,初步估計其對於社會、經濟、環境、財務、工程、景觀等的衝擊,並針對部分重大議題,如經過水源保護區、車輛採購困難度等預為說明,最後藉由一些指標評斷其可行性。甚麼叫做可行?就是了解我們需要付出多少代價以達成目標,同時覺得這個代價與目標是合理且合乎比例。
高鐵與台鐵雖同屬軌道系統家族,但除此之外,兩者的服務功能、系統技術、市場定位、造價、營運成本完全不同。即使原先以台鐵為基礎的「北宜直鐵」評估可行,並不表示改為高鐵亦可行(例如:新增一千億是否值得?)。2019年交通部在鐵道局已經綜合規劃選定的報核的方案外,直接宣布將高鐵再納入綜合規劃,罔顧該有的程序評估,今日的紛擾實可預見。
二、 北宜新線的建設目標迄今仍含糊其辭,既說不清楚也講不明白。
北宜新線(或高鐵延伸宜蘭)究竟要解決甚麼問題?官方的說法是紓解國道5號壅塞問題,但實際調查現有國5的使用者,詢問其運具移轉的意願,即可知這個目標完全無法達成。交通部鐵道局自己的評估也只是可以移轉(減少)5% 的交通量,這樣算是達成目標?花1700億元達成這種成果,合乎比例原則?
北宜新線另一常見的建設理由是「提供北花東走廊更大的運能」。改善北花車票一票難求的現象似乎是一個合理的理由。然而,別忘了,台鐵將於2021-2024 陸續引進50組600輛EMU 3000的城際列車(第一批車輛已經運抵),三年後將可提升花東運能40%,一票難求還會是重要的議題?
三、 北宜新線規畫研究成果與決策過程隱而不宣,決策資訊不透明,社會互信不足,專業能力受質疑
站址的選擇除了運量、技術、景觀外,也與地方的未來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土地炒作的傳聞也從未間斷,而會有這些傳聞的主要原因就是資訊不公開。由於資訊不公開造成資訊不對等,讓有心人可以上下其手,地方有力人士(炒作者)也常宣稱握有內線消息,可以影響決策等等。要杜絕這種人為的炒作,減少資訊不對稱的弊端,唯有隨研究進程隨時公布相關研究成果與決策過程,才可杜悠悠之口。
長久以來,交通部與鐵道局捨此正途不為,一昧隱藏研究結果與決策過程,只會更令人懷疑其專業能力,造成社會的不信任。交通部應完整公布相關研究與決策過程,讓社會各界公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