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致行政院賴院長的公開信


《致行政院賴院長的公開信》


賴院長清德鈞鑒:
2016 蔡總統就任,後學即獲林前院長聘任為政務顧問,再獲  鈞座續聘迄今已兩年有餘。期間對於交通部門各項施政莫不堅秉專業,戮力建言,並努力藉由各重要媒體管道,肩負政府與民眾的溝通任務,期能不負  鈞座所託。據後學所聞,交通部竟罔顧審查會的諸多質疑,逕行函陳「彰化市鐵路高架化可行性研究」報告呈報行政院,院遂交由國發會於1018日進行審議,導致後續諸多鐵路立體化建設計畫案亦參照辦理。後學忝為政務顧問,認為此行政程序有欠周全,故提建言,懇請  鈞座以大智慧、大格局三思而後行。
前瞻基礎建設對我國民生基礎設施的體質變革,確有其價值,推動一年多以來,各項建設業已如火如荼展開。然而,部份建設或因制度使然,或因部份地方政府力求政績表現所致,當前確實有再審慎檢討的必要,以免政府施政美意反成為後代子孫的負擔,而其中以「鐵路立體化」建設正是最令外界質疑的項目。
鐵路立體化建設緣由起於1979年臺北車站鐵路地下化工程,2002年板橋至松山13.6公里的路線與車站地下化工程完成後,即成為各地方政府爭取交通部支持的公共建設政策之一。除臺北市外,現已完成台中、高雄、員林、屏東等地區之立體化工程,審議中的計畫尚有台中山海線、彰化、嘉義縣市、台南延伸等案,預計投資超過2000億而完成85公里立體化工程(尚未計辦理綜合規劃投資近千億的桃園案)。交通部亦訂定「鐵路平交道與環境改善建設及周邊土地開發計畫審查作業要點」,遴聘專業委員成立審查會,進行各項計畫之審議以求周延。綜觀後學審議各項計畫所發現之重大問題如下:
1.    制度設計權責不符:這些計畫地方政府僅須負擔少數的配合款即可獲得中央的重大建設補助,且後續的營運維修責任在臺鐵而非地方政府,此不啻為『廣開支票,有人買單,何樂不為?』,後學認為應參酌日本辦理鐵路立體化的制度,加重地方政府的責任,俾能權責相符,始可讓民眾支持各項計畫實施的合理性。
2.    財務計畫編列不合理:配合立體化建設常需伴隨車站周邊的土地開發計畫,惟這些開發計畫的必要性不足(例如:人口九萬的鄉鎮為何需要在車站蓋一座2000個車位的停車場?);同時亦缺乏與立體化計畫的關連性(例如:都市公園的建設無需立體化計畫亦可開發),因此若依前述訂定計畫,將來實施後,勢必產生巨大的財務黑洞。
3.    計畫效益以不確定的土地開發效益為主:因主要交通節點多已經透過陸橋或地下道達到鐵公路立體交叉的目的,故鐵路立體化的效益主要在於都市的土地開發。即使不論前述開發的必要性,都市計畫的變更、核定、徵收、執行等皆曠日廢時,又因涉及民眾權益,往往存在高度的不確定性,土地開發計畫尚未獲核定即視為效益已現,更屬不當。
4.    臺鐵營運與財務雪上加霜:鐵路立體化不僅增加臺鐵車站的營運成本,更因為調度場的遷移,增加運轉成本支出,降低路線容量造成營運的瓶頸,臺北都會區七堵樹林的行車調度窘況,即為殷鑒。而眾多片段的立體化計畫亦使臺鐵難以提出周全的運轉規劃而降低民眾軌道運輸的服務品質。
鐵路立體化的諸多問題早在學界引起討論,七月初內閣改組之際,即有來自公私立大學交通運輸、都市計畫、工程顧問公司、交通技師等62位學者專家連署建議,籲請政府重視此一政策議題。其主要訴求包括:
1.    請交通部即刻辦理鐵路立體化政策影響評估,並暫緩現有鐵路立體化可行性計畫的審議作業,待政策影響評估確定後再行審議。 
2.    請交通部主動協助地方政府診斷地區交通問題,辦理改善平交道與周邊環境的合理替代方案。
3.    交通部應開放所有可行性計畫的研究報告與審查會議紀錄,接受公民社會的公評。
然而針對上述建議,地方政府皆認為學者專家不了解地方民意,不接地氣。後學認為交通問題的現實當然要接地氣,以民意為依歸,但交通問題的改善或解決方案研擬,乃至於國家長期財政資源的分配仍需依靠專業妥為處理,難以全然順應民意。我國的社會若缺乏知識與專業分工的機制,試問將何以步入先進開發國家之林?此外,交通部既已頒佈「鐵路平交道與環境改善建設及周邊土地開發計畫審查作業要點」,自當依法行政。相關審議作業程序、可行性計畫的准駁即應博采眾議,尊重審查委員的決議,豈可交由主席獨斷,而傷害機關的公信力,並陷文官體制於不義?
綜此,後學誠摯建議  鈞座再責成交通部審慎察納62位運輸專業領域學者專家的建議,落實鐵路立體化政策評估,協助地方政府改善區域交通問題。另請國發會組跨部會小組,詳查財務計畫並重新研擬權責相符之計畫補助機制,俾利建設計畫之合理可行。以上陳述,誠為專業建言,並非無的放矢,後學謹願為社會公共政策良性發展所需之論辨,略盡心力!政府重要建設與公共事務若缺乏專業的辯證分析,則國家競爭力與前途發展將令人憂心,天佑台灣!耑此 敬頌 

                                                                       行政院政務顧問
                                                                       後學 張勝雄 敬上


20181016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交通平權 vs. 以偏概全

關鍵字:交通平權、高鐵延伸、張善政、以偏概全 結論:社會的紛擾、爭議往往源於彼此對於一個新創名詞(如交通平權)沒有共同的認知與背後意涵的深刻思考。 • 何謂「交通平權」?        前幾年我還沒學過、聽過「交通平權」這個字眼,曾幾何時,每每在討論一些交通建設時,總是有人抬出「交通平權」的大旗吶喊。我猜想這個詞可能是仿效「性別平權」的說法,但其背後「公平」的意義到底為何?上至院長、下至一般市井小民或專業研究者,對於這個詞的解讀是否相同?是否認同其概念?如果大家在不同的認知下討論,雞同鴨講如何達成共識?        從近來與人討論的過程推知,所謂的「交通平權」或許有下列幾種不同的意涵: 1. 每個國民都有使用交通系統的權利。 2. 每個國民都有權利享有相同的交通服務。 3. 每個國民都有權利享有相同的交通服務與相同的水準。        第一種意涵:每個國民都有使用交通系統的權利。        此一說法或具有較高的共識。除了因「通用設計」尚未完全普及,而限制某些使用者的行動能力與使用便利外,政府目前所建設提供的各類公共運輸系統,並未有排他使用的限制,所以每個國民皆有使用交通系統的權利殆無疑義。        第二種意涵:每個國民都有權利享有相同的交通服務。        此一說法乍看之下似也能獲得一般民眾的認同,似乎也是現在許多政治人物訴求的重點。常見的說法如:大家都有繳稅,為什麼臺北有捷運,我們就不能有捷運?為什麼雲林都有高鐵,我們屏東不能有高鐵?...         但在政府稅收、財政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有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即使是先進國家也無法達成此目標。若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一套資源分配的選擇依據便應運而生,經濟分析、財務分析就是幫助政府選擇的方法。方法是否合理?運用的資料是否正確?這些議題都可以討論。對這些方法有質疑者,也可以提出其他方法的建議,但總不能無限上綱的以公平為由理由,以公平作為選擇的唯一依據。     ...

呼籲交通部、鐵道局懸崖勒馬, 依法辦理北宜新線可行性評估作業

  交通建設的可行性計畫除了釐清建設目標外,還牽涉各替選方案的路線、場站、營運計畫、土木工程、車輛、機電系統、生態環境、景觀、都市發展、土地開發、經濟與財務分析等各式各樣的專業議題。缺乏事先周詳的可行性分析與社會對話,將使計畫在各方政治角力下面目全非,徒耗社會資源與互信。日前各界沸沸揚揚的高鐵延伸宜蘭案選址爭議即為明證。 交通部在處理北宜新線(舊稱北宜直鐵)的議題「違反程序正義」、「建設目標不明確」、「決策資訊不透明」,以這樣的做法應對 1700 億的建設投資完全不符比例原則。專業界呼籲交通部應即令鐵道局重新依法辦理可行性評估釐清計畫目標,選定合理可行的替選方案,在透明的環境下展開社會對話,為重大交通建設樹立典範。 一、    北宜新線(舊稱北宜直鐵)核定的可行性計畫中並未包括高鐵方案,直接將高鐵方案納入綜合規劃作業,違反程序正義與現行制度。 可行性研究的重點在釐清計畫的目標與必要性,針對可達成目標的數個替選方案,初步估計其對於社會、經濟、環境、財務、工程、景觀等的衝擊,並針對部分重大議題,如經過水源保護區、車輛採購困難度等預為說明,最後藉由一些指標評斷其可行性。甚麼叫做可行?就是了解我們需要付出多少代價以達成目標,同時覺得這個代價與目標是合理且合乎比例。 高鐵與台鐵雖同屬軌道系統家族,但除此之外,兩者的服務功能、系統技術、市場定位、造價、營運成本完全不同。即使原先以台鐵為基礎的「北宜直鐵」評估可行,並不表示改為高鐵亦可行(例如:新增一千億是否值得?)。 2019 年交通部在鐵道局已經綜合規劃選定的報核的方案外,直接宣布將高鐵再納入綜合規劃,罔顧該有的程序評估,今日的紛擾實可預見。 二、    北宜新線的建設目標迄今仍含糊其辭,既說不清楚也講不明白。 北宜新線(或高鐵延伸宜蘭)究竟要解決甚麼問題?官方的說法是紓解國道 5 號壅塞問題,但實際調查現有國 5 的使用者,詢問其運具移轉的意願,即可知這個目標完全無法達成。交通部鐵道局自己的評估也只是可以移轉(減少) 5% 的交通量,這樣算是達成目標?花 1700 億元達成這種成果,合乎比例原則? 北宜新線另一常見的建設理由是「提供北花東走廊更大的運能」。改善北花車票一票難求的現象似乎是一個合理的理由。然而,別忘了,台鐵將於 2021-2024 陸續...